近日,反病毒专家王江民在钓鱼时猝死,这位有着传奇经历的高知英雄,从而称为人们的怀念。王江民的突然逝去,引发人们对中青年知识分子身体亚健康状况的担忧。导致中青年知识分子亚健康的因素有哪些?该怎么预防?这些问题正是本文要讨论的话题。
过劳死、猝死频发 敲响中青年知识分子健康警钟
之所以要更加关注中青年知识分子的健康风险问题,是因为中青年知识分子所代表的中青年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生力军和主力军。或许,下面这个沉痛的过劳死、猝死名单,能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理解人们的担忧。位广为人知的猝死的知识分子,是1982年突然离世的43岁的光学专家蒋筑英。而近些年来,就先后有:32岁的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学者萧亮中猝死。36岁的清华大学电机与应用电子技术系讲师焦连伟猝死。36岁的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勇猝死。38岁的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胡可心猝死。44岁的复旦大学博士生李开学猝死……
压力大导致中青年知识分子亚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器官无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即人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压力是影响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强大的压力不但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不同程度危害,也对人们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的影响,进一步影响着人们与家人、朋友、邻居间的社交活动,在“中年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健康状况调查”中,43.5%的调查对象认为身体健康状况妨碍了与家人、朋友和邻居的交往,有41%的调查对象认为情绪问题妨碍了与家人、朋友和邻居的往来。从数据中还显示,13.0%的被调查对象感到工作过度,59.8%的人感到身体透支,57.4%的人对生活感到有压力。
预防为主 科学化解中青年知识分子健康风险
中青年知识分子的猝死虽然都是以个案的形式呈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这种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猝死总是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它本身就是身体过度劳累、精神长期高度紧张的产物。身体跟机器原理类似,需要定期保养和维护,这样才能尽可能地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因此,科学化解中青年知识分子的健康风险,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中青年知识分子的健康风险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一种潜在的社会危机,有一个长期潜伏和孕育的过程。如果对风险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一旦时机成熟,隐性的风险便会转化成显性的危害。因此,预防对控制中青年知识分子的健康风险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健康热线:400-1879-120
深入了解病情,直接电话咨询,电话全程加密
北大六院
北京安定医院
北京天坛医院
北京回龙观医院
项春兰精神科专家
擅长:抑郁、精分、焦虑